沁阳永威学校,让校园这方净土洒满阳光作文

来源:河南日报网

近日,多起校园安全事件再度引发舆论关注,这其中暴露了学校管理方式是否人性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到位、家长的焦虑传导是否过多等诸多问题,值得社会各界进行深入反思。那么,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通过管理的精细化、人性化呵护校园安全?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亲子关系,携手共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身心全面发展?如何让校园这方净土洒满阳光?4月20日,记者邀请教育管理者、一线班主任、业内专家和家长就此发表意见,我们希望这场隔空的“圆桌讨论”、思想碰撞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晓荷

校园管理应多走一步多想一点

□申芳(沁阳永威学校常务校长)

从事了十九年的学校管理工作,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当好‘大家长’,让孩子们能在校园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我想,管理精细化是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第一屏障。所谓精细化,说到底就是要以人为本,从师生、家长实际需求出发,多走一步、多想一点。

我们学校面积大、学生多,学生的年龄跨度从三四岁的孩童到十七八岁的少年。事关孩子,任何一件“芝麻小事”都可能涉及面广、影响深远,这就要求我们的校园管理要更精细化、人性化。比如,手机禁入校园令“升级”后,在严查学生携带手机入校的同时,我们开始着手对校内公共电话进行了升级,增加了视频通话功能,让孩子和家长能够隔空实现面对面的交流,这大大缓解了在校学生的焦虑情绪。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命力张扬的个体,光靠冷冰冰的制度,难以达到育人初衷。我们要求老师“先学后教”,“学”的就是孩子在不同成长期的心理特征。拿处理纠纷为例,我们要解决学生现场的问题,还要解决背后的问题,比如帮助他们调节心理、完成自我教育等等。

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会经历一些人和事,有些行为在传统观念中是影响学习主业的“毛病”,比如小学生爱玩游戏,初高中生暗生情愫等等,但这些现象某种程度上都是孩子人生成长的必经过程。教育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天性,要知道生活是最好的“课堂”,经历是最好的“教材”。学校、老师、家长引导要适时,方式要适度,长慢了浇浇水、长偏了拽一拽,有拔节的勇气,更要有孕穗的耐心。

给孩子准备“贴标签”时请三思而行

□巨小孩(郑东新区昆丽河小学教师)

从参加工作的那天,我就成了这天底下最小的“主任”——班主任,至今想来已有十余年。虽然时代在变,但班主任是苦活儿、累活儿,也是最重要、最有成就感的活儿,这样的共识没有改变。

作为家校沟通的桥梁,班主任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教授能力之外,还得把爱心、耐心、细心、恒心、信心、责任心等能想到的“心”都揣在怀里,得深度共情,也就是感同身受。

每天与生机勃发,但性格脾气、生长环境迥异的孩子们打交道,我们与他们共情的基础是接纳和信任。先接受并理解他的委屈、难过甚至生气、愤怒,再思考“他为什么会这样?现在他想得到什么?我能做些什么?”要知道,除去睡觉休息,孩子们日常与老师相处的时间比家长还多,所以,给孩子们准备“贴标签”“下判断”的时候,请三思而行。

每天与关注孩子一举一动,但为人处世、教育观念不同的家长们打交道,我们与他们共情的基础是理解和真诚。不妨多问问自己,如果我是父母,希望自己孩子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我想让他给我说什么、怎么说。想通了,就努力成为那个样子的老师吧!

给压力中的孩子做好“加减辩证法”

□张青(郑州四年级学生家长)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梗儿: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是“牛娃”,像打鸡血一样学习的是“鸡娃”;想让孩子成为“牛娃”,就不得不先做“鸡娃”。虽说是段子,但也折射出一个现实:孩子太累了,不光面临学业压力,还面临着更深层次的成长压力,包括父母不能陪伴的孤独、与同龄人比较带来的失落、学校老师过高的期望等等。

近年来,网瘾、抑郁、暴躁、抗挫折能力差……诸多负面评价的标签被贴在了孩子们身上。身为家长的我每当看到这样的评价,难免不自觉带入,反问自己:我的孩子身心健康吗?他在校园里能平安、快乐成长吗?

同时,我们家长要反思:是不是足够信任学校、信任老师、信任孩子?在学习上,是不是抢了学校老师的活儿,比老师还急,拿作业逼着孩子,让培训班霸着孩子?在生活中,是不是抢了孩子的活儿,越俎代庖,替他承担?在对未来的规划上,是不是打着“有经验”“为你好”的名义,用自己的想法攻占了他的选择?

反思之余,我也对老师有更多期待:孩子一半时间在家,一半时间在校,要想“拼接”出孩子完整的一天,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能否通畅些、更加细致些?我们的孩子要身心全面发展,两者不可偏颇,如果有哪些还不够好,能不能给予孩子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等待?

愿每个孩子都能像花朵一样在风中恣意绽放。

回归教育本质形成育人合力

□王振存(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每个孩子,事关千家万户,我们的孩子要在校园这方净土身心健康成长,谁都不是旁观者,谁都不能置身事外。我们要树立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的大教育观,形成育人合力。

要补齐家庭教育短板,支持规范家庭教育开展,更新家长教育观念,提升家长教育能力和整体素质;还要发挥好社会教育的育人功能,鼓励支持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等参与学校教育、青少年培养等。

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和讨论,应该在家长、教师和学生间广泛开展。知识、分数仅仅是教育的一部分,并不是教育本身;除了知识、分数、升学率之外,还应有诗和远方,孩子除了追求成功成才之外,更应该追求成人,成为有使命担当、有家国情怀、有世界眼光的大写的人。

在教育内容上,要做好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耐挫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命的有限性、宝贵性,死亡的必然性、残酷性,自觉珍爱、尊重、呵护、提升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活出人生的意义、价值与风采。既要引导孩子积极追求成功,更要自觉追求精神成人、文化成人、价值成人,正确对待失败、挫折、困难的教育价值。

人生是个长跑,不在乎一开始跑多快,而在于能否坚持长久;教育是慢的艺术,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韩春光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据报道,目前国内有3000万中小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他们的身心和成长。由此导致每年都有不少中小学生因为“心病”而厌学、辍学、违法,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诚然,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再加上身心尚未发育成熟,遇事容易走极端。但是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不遇挫折不可能,所以只有让学生学会正视挫折、面对困难,才会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其心理承受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完善的人生品格。

可问题是,时下不少家长和老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些可以说是无视以至无知。由于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压力得不到释放,得不到理解反而又遭受误解,致使不少中小学生或轻或重地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比如,一些孩子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就是因为家长和老师给予的期望过高,要求过于严厉,施加压力过大,才导致他们逃避和沉迷在手机的网络虚拟空间里,借这种方式使压力得以暂时释放,精神得到暂时解脱。

如何让孩子拥有一颗健康美好的心灵,无疑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换位思考,按照尊重生命、顺应天性、因材施教、温润心灵、启迪智慧的原则,多与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沟通,正确引导孩子面对生活、面对人生,正确地对待各种挫折。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风雨,见得了彩虹。

全社会都应该更多地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据悉,已有不少中小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有不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但愿这一做法推而广之,把每个校园都营造成为和谐、文明、健康的心灵家园。

本文来自【河南日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本文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智慧经验大全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jxxjx.com/article/1163.html

战神

战神

聚集行业内的专家和资深从业者,提供多种问答形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让用户更加直观地了解问题和解决方案。

全国肝病医院,全国肝病医院排名
花花连连看4399,西瓜视频创作者平台官网
尾行2攻略,尾行2攻略皋月
53517230,数字含意
冬季晚餐食谱大全,一家四口晚饭
ae序列号,ae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